常見問題
人的思想、語言和行為可以很復雜,但無外乎趨利避害,也就是想要得到、害怕失去,也就是計較得失。自己越看重的東西越容易引發焦慮,比如對錯、成敗、健康或名譽。很多朋友的焦慮就是擔心犯錯、失敗、生病和失去他人的認可與喜愛,感到焦慮,進而回避、控制或對抗,引發焦慮、疑病、恐懼或強迫的癥狀。
比如有的朋友,太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喜愛,太擔心被他人否定和討厭,而總是迎合與討好他人,把自己搞得越來越壓抑,到最后,要么情緒突然爆發傷害他人,要么就是覺得活著沒意思想要放棄生命;也有的朋友是回避他人以避免被否定和討厭的風險與痛苦。再比如有的朋友,太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,擔心生病,身體一有什么不舒服就非常焦慮,慢慢的產生各種回避,深怕有什么突發情況會使身體出現問題而導致猝死或發瘋。再比如有的朋友,為了避免失去和痛苦,反復的思慮、檢查或求證,并試圖控制自己的想法、情緒和身體反應,導致身體功能紊亂。
減輕焦慮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降低自我期待,看淡成敗、得失乃至生死,這是佛法所提倡的解脫之道。佛法認為人的痛苦都是因為貪婪,進而引發了嗔恨與癡迷,只要放下貪心,怨恨、焦慮、困惑和痛苦就會消退。再一種就是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滿足自我需求。實現自我期待的基本過程: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標,制定計劃,學習他人的經驗教訓,循序漸進的實施,并持續總結自己的經驗,這也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,最終實現目標。
有一些朋友長期焦慮,既放不下自己的貪心,也沒有措施滿足自我需求。其實還是貪心在作祟,太想得到并且過于急迫,越想得到就越擔心得不或失去,也就越焦慮,又因為急迫始終不肯腳踏實地,想得多做得少,經常急于求成和半途而廢。在我看來,失敗從來都是自我放棄,只要目標符合現實,通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都可以實現。
我們需要適當的降低自我期待,以避免自己被欲望蒙蔽了雙眼,而嗔恨和癡迷,我們還需要深刻的明白: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和過程,沒有什么比腳踏實地和循序漸進更快與更好的方法。最后,愿大家都能心想事成!
- 上一個:消極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
- 下一個:我們內心的存在感和價值感